在重症医学科(ICU)——这道生命最后的防线上,监护仪的滴答声、设备的运转声与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构成一场场与死神的无声争夺。而在十堰市人民医院ICU,副主任赵旭却以其特有的沉静与坚定,成为这片战场上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她语调温和,镜片后的目光温暖而专注,初见时或许难以将这份从容与ICU的紧张迅捷联系起来。但正是她,十四年如一日,以仁心为舟,以技术为桨,为无数危重患者渡向生命的彼岸。

跨越千里扎根十堰,十四年坚守重症一线
2011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的赵旭,毅然选择从黑龙江来到湖北十堰,投身于重症医学这一极具挑战的领域。自踏入ICU那天起,她便再未离开。
“重症医学的战场瞬息万变。有时一个决策的迟疑、一条曲线的忽略,就可能永远关闭生命的窗口。”赵旭深知,这里考验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抽丝剥茧的洞察力、泰山压顶之时的决断力,以及钢铁般的意志。
这位外表文静的医生,内心却蕴藏着坚韧的力量。十四年间,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成长为科室的中流砥柱。对知识的渴求推动她不断精进ECMO、CRRT等重症技术;对生命的敬畏,让她带领出一支技术过硬、更具温度的团队。“我们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守护每一个生命背后的家庭。”这是她始终秉持的信念。

50天生死救援,一个敬礼致谢重生
9月5日,28岁的王先生(化姓)出现低热、乏力,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但3天内病情迅速加重,发展为双下肢麻木、上楼困难,48小时后连手指也无法抬起,被紧急送入十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髓鞘广泛脱失”,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确诊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入院当晚,患者因呼吸肌无力接受气管插管。
该病一旦累及呼吸肌,病情可在数小时内急转直下,必须抢在免疫风暴前进行干预。赵旭团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24小时内完成首次血浆置换,5天内置换新鲜冰冻血浆12500毫升,清除致病抗体;同时予以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中和残余免疫复合物;插管第3天即由康复科介入,开展“超早期”床旁康复,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与神经肌肉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
“那天早交班,我发现他左脚拇趾能轻微背屈了。”赵旭至今记得这个微小的进展。随后在第17天迎来“拐点”,王先生的肌力评分从入院时的0级逐步上升,第25天成功脱离呼吸机,第32天转至神经内科病房,第50天已能独立行走50米。
10月28日上午,王先生以颤抖却坚定的右手,向守护他50个日夜的医护团队敬了一个礼,并送上饱含谢意的锦旗。“等我完全康复,要把这段经历拍成科普纪录片,让更多格林-巴利患者知道,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就有希望。”

24小时“床旁守护”:80岁高龄患者的ECMO之战
“在ICU,医生必须是‘床旁医生’。”这是赵旭常说的话,也是她的工作准则。只有守在患者身边,才能在病情突变的瞬间抓住救治先机。
这份信念在80岁的李奶奶(化姓)的治疗中得到充分体现。因重症肺炎,李奶奶的双肺已呈“白肺”改变,氧合指数低至50mmHg。即便呼吸机参数调至最高,血氧仍持续下降。
“求求您,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救救我妈妈!”家属含泪恳求,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上ECMO!”赵旭果断决策。为80岁高龄、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进行ECMO穿刺,风险极高。她带领团队沉着操作,仅用20分钟成功置管。当暗红色的血液经ECMO转为鲜红,血氧从60%回升至95%,所有人才稍松一口气。
但这只是漫长救治的开始。ECMO上机后的19天,是一场更为精细的“并发症阻击战”。抗凝剂量的微调、感染的防控、肺功能的康复……赵旭全程精准把控,团队每两小时抽血监测,将药量精确到0.1毫升;呼吸治疗师每日多次实施肺康复训练。第14天,ECMO成功撤除。不久后,李奶奶康复出院,甚至已能自主行走。
从东北到十堰,从青涩到成熟,赵旭将人生最宝贵的十四年奉献给了ICU这片无声的战场。她目睹过太多离别,也亲手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
在十堰市人民医院ICU那扇厚重的大门之后,赵旭依然默默坚守。她以专业与仁爱,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为每一个危在旦夕的生命点亮希望,引航重生。(通讯员 仁医)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