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饮料是不少人熬夜加班、提神醒脑的“续命神器”,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这“神器”当水喝,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喝了6瓶功能性饮料后男子失去意识
近日,为了在晚高峰送餐时保持清醒,深圳36岁的外卖员胡先生,在短时间内,连续喝下6瓶功能性饮料。
第二天上午,家人发现他躺倒在地。被叫醒时他看似反应正常,只是有些发烧,于是家人让他继续休息。
然而到了中午11点,胡先生自觉心跳加快、发热、出汗,突然全身开始抽搐,头部和双手不受控制地抖动,对家人的呼唤毫无反应。更严重的是,这种抽搐反复发作,最后一次持续长达半小时未见缓解。
随后,胡先生被紧急送进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医生从家属那里了解到,胡先生短时间内豪饮大量功能性饮料的关键细节。医生们推测:很可能是“中毒”了!于是,他们立刻将胡先生的血液和尿液送到毒物检测中心。

在患者病情加重后采集的血液样本中(距离摄入时间约40个小时),毒物检测仍检测出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其尿液中咖啡因浓度甚至高于血液,说明即使在医院采取水化、利尿等促排措施后,他体内仍残留大量未被代谢的咖啡因。

据测算,胡先生在短时间内摄入的6瓶功能性饮料,咖啡因总量在300-350毫克。
而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咖啡因不应超过200毫克,每日总量不宜超过300-400毫克,胡先生摄入了远超安全剂量的咖啡因。
医生表示,患者出现咖啡因中毒,轻则心慌、心悸、手抖,重则可能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等一些表现。如果继发严重的并发症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
经过针对性治疗,胡先生康复,已顺利出院。
功能饮料不是“水”
每日两瓶是安全红线
市面上常见的功能性饮料,除了含有牛磺酸、维生素等,其提神效果主要来源于咖啡因。一个必须牢记的常识是:多数产品说明书上明确建议每日饮用不宜超过1-2瓶。
过量的咖啡因会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导致心悸、焦虑,严重时引发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中毒性脑病。
医生提醒
功能性饮料不是普通饮料,更要杜绝“咖啡因+酒精”,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会减缓大脑活动,咖啡因则是神经系统的兴奋剂,会刺激神经,制造出短暂的清醒假象。
两者同时摄入,大脑会接收到相互冲突的信号:一方面“陷入沉醉”,另一方面又“强行激活”。表面看来,人似乎不那么困倦,但实际上,酒精导致的判断力下降、协调能力受损等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改善。
科学控制摄入量,莫让“续命水”成“致命水”。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