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地共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武汉举行,湖北42项“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亮相,覆盖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与北斗、生命健康五大关键领域。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成果集中发布。汇聚力量,同题共答,同向发力,锚定世界前沿,聚焦“国之大者”,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尖刀”是新时代的长天利刃
建设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一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近年来,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区域协同创新成势见效,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打造“尖刀”就是锚定世界科技前沿,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纵观世界历史,工业化的进程与水平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重要前提。准确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国运,谁能引领科技革命,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甚至成为国际规则的主导者。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正在取得颠覆性突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全球创新版图、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重塑。可以预见,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工业领域的竞争是大国经济博弈的主战场。

“尖刀”亮相是“四个面向”的硕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尖刀”之“尖”在勇于创造世界纪录,提升科技创新的高度。面对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隧道施工核心装备“卡脖子”难题,“尖刀”技术攻关项目聚力打破我国高端装备用特种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湖北大冶特钢历时两年,攻克了特大型轴承钢锭的凝固技术难题,这把“尖刀”一举拿下3项世界纪录:直径全球最大(8.61米);全球单体最重(62吨);轴向承载力全球最高(10万千牛),已应用于18米级盾构机,可连续挖掘10公里以上,成为支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脊梁”。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尖刀”之“尖”在打造国之重器,增强科技创新的深度。北斗的主要硬核功能是授时和定位,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国之重器。武汉大学团队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授时芯片研制及通导遥一体化应用”项目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精度达亚米级;成本也从国外产品的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别,成功打破垄断。“北斗+”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北斗+智慧农业”“北斗+智能车机”“北斗+无人系统”“北斗+智慧船舶”,催生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

面向经济主战场,“尖刀”之“尖”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湖北整合各学科优势,聚集作物遗传育种、遗传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生物信息等学科力量,联合企业推动“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培育取得新突破。高蛋白含量的玉米既是“能量源”,又能作为“蛋白罐”,经测算,若全国玉米蛋白含量提升1个百分点,可少进口700万到800万吨大豆。今年11月,这一关键基因研究成果登上国际知名期刊《细胞》,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已建成万亩示范基地、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尖刀”之“尖”在践行人民至上宗旨,提高科技创新的温度。湖北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目前,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已进入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此外,该药已完成与美国FDA就“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的C类沟通会,就开展国际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方案达成共识。湖北“多模态图像融合主从力感知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图像融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全部临床验证;湖北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每年最高能完成3.5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全球日交付能力最强的设备;武汉衷华脑机6.5万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在几项核心指标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打造了“尖刀”最锋利的刃!

“尖刀”是怎样炼成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尖刀”齐齐亮相的背后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周密部署和“十年磨一剑”的协同攻关,“尖刀”的打造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湖北实践、湖北模式。
首先,谋划“尖刀”出奇兵的湖北方案,充分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湖北省委明确提出以“湖北有金刚钻,必须要揽瓷器活”的信心与决心,更大力度推进“尖刀”工程,持续抢占更多前沿技术制高点,努力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紧盯“国家所需”。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心怀“国之大者”,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全力攻坚,切实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突破发展。二是立足“产业所困”。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找准创新突破口,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瞄准“未来所向”。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人造太阳氘氘聚变、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下好未来“先手棋”。四是推进“项目接力”。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点研发计划,科学制定“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项目目录,形成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工作格局。

其次,磨砺“尖刀”见真章的湖北韧性,充分彰显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湖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制造基底+创新基因+科教基础+人才基石”的集聚融合优势。一是制造基底雄厚。湖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的工业全产业体系的省份,既是传统的工业大省,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增长点。湖北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先后于2017、2018年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高速光芯片、硅光芯片、量子芯片、集成芯片、先进封装集成等前沿方向,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锻造了原创技术策源地。二是创新基因厚植。荆楚文化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尊师重教、敢想敢干融入了科学家、企业家、战略家的血液。“十四五”时期湖北高新企业增长近两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5倍,数量全国第4,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国第3,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近18万件,连续实现新突破。三是科技基础牢固。目前,湖北已形成1个国家实验室、10个湖北实验室、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6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和545家新型研发主体构成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建强实验室体系,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湖北科技“攻坚”行动聚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四是人才基石坚实。湖北作为高教大省,各类高校129所,科研机构368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人才资源总量911.5万人,“两院”院士82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确立了“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最后,亮出“尖刀”显锋芒的湖北速度,充分表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制胜一招。湖北以“尖刀”政策支撑“尖刀”攻关。加强申报储备和运行指导,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赋予的各自定位快速发展;改革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快构筑化合物半导体、非接触电磁发射、卫星定轨等领域领先优势;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有效路径,加强与长三角、大湾区研发合作;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科技领军人才登峰、卓越工程师壮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腾飞“四大行动”, 以人才的风云际会助推创新的日新月异、技术的颠覆突破、发展的风生水起。

“尖刀”披荆斩棘向未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发扬新时代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坚定的战略清醒、宏阔的战略视野、系统的战略部署,发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豪迈宣言。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全面领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湖北锚定能级跃升,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7个目标和12项重点工作任务。在重点任务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前两位,可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强国建设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湖北谋定“尖刀”科技创新项目,就抓住了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金钥匙”。面向未来,面向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征程,湖北要一以贯之把“尖刀”项目抓到底。
一是倡导和弘扬“尖刀”精神。打造“尖刀”,就要有“敢向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壮志豪情,“千磨万砺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韧性,“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情怀。
二是提升科创能级,要从“补短板”向“攀高峰”升级。要加大对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技术突破的一揽子政策支持和奖励,在各大公共平台、融媒体空间、开放窗口要道,对我省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和全国科技三大奖的科学家团队及其成果进行高规格的展示宣传;明确每一个重大获奖成果对接落实的具体部门、产业、项目和跟踪实施方案,形成重大科技成果“件件有落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湖北模式。
三是提升产业能级,要从“散装式”向“舰群式”升级。要打造“荆品智造”工业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矩阵,聚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制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挂牌负责、示范引领长效机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动态筛选、重点引进、政策倾斜、要素集聚等措施,壮大引领产业创新的“航母企业”;有组织地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传统产业“三化”转型,培育企业“舰群”;支持企业实施“探索者计划”,开拓未来产业“新蓝海”。
作者:邹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珞珈杰出学者、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
绘图:廖瑞霞、高一鸣、崔梦瑶、王姿懿、姜婉 指导老师:朱家佳 陈艳丽(湖北美术学院“五十三梯”漫评团队)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