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太和|为生命续航: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为血透患者搭建“备用桥梁”

时间:2025-10-29 20:06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对于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的肾友而言,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就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当自身血管条件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如何搭建起透析的“备用桥梁”?10月29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肾病内科副主任医师、血管通路亚专科主任龚豪,为大家答疑解惑。

IMG_0225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血管通路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龚豪介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理想通路,即利用患者自身的动脉与静脉进行吻合。“这好比优先使用自家材料修路,相容性好、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

然而,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因糖尿病、高血压导致血管条件差,或因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致使血管耗竭,甚至因年老导致血管纤细脆弱,无法建立有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龚豪表示,此时,启动“备选方案”——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尤为重要。

60岁的刘先生(化名)患糖尿病十年有余,多年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血管条件。当他因肾衰竭需要开始血液透析时,医生发现他的自体血管如同脆弱的“稻草”,无法建立有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面临无处透析的困境,刘先生一度十分焦虑。

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肾病内科,专家团队为他成功实施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前臂搭建了一条“备用桥梁”。术后,刘先生顺利走上了规律透析的治疗之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条‘人造’的血管,对我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线’,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刘先生感慨道。

所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正是在患者自身条件合适的动、静脉之间,植入一段由特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血管,从而建立一条可供反复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通道。龚豪表示,这种人工血管是数十年医学工程发展的成果,生物相容性良好,植入后不易引起强烈排斥反应,其材质具备适度的韧性和强度,能承受血泵牵引及反复穿刺。

“虽然作为‘外来物’,人工血管术后需要更精心的维护,其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风险略高于自体瘘,但对于无法建立自体瘘的患者,它是一项成熟、有效且安全的生命保障手段。”龚豪强调。

现代血管通路技术更以“精准”为核心,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据龚豪介绍,首先是精准评估,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术部位血管进行“地毯式”探查,精确测量血管直径、深度、血流速度等,为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其次是精准手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实现可视化操作,将人工血管精准植入预定位置,确保吻合口角度与张力达到最优,保障内瘘血流充沛通畅。最后是精准随访与维护,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以超声监测内瘘血流量与结构,一旦发现血流不佳或狭窄迹象,立即通过球囊扩张等技术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手术成功,更要让这条生命线长久、安全地使用下去,真正提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龚豪表示。当自身血管资源不足,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为可靠的“生命接力”方案。而现代精准医疗的全程护航,更为这条生命线上了“多重保险”。(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


编辑:思渺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